【川崎氏症】
什麼是川崎氏症?
川崎氏症又被稱為「黏膜皮膚淋巴腺症候群」,好發於五歲以下幼童,是一種原因不明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是導致兒童後天性心臟病的主要原因。台灣每10 萬個5 歲以下病童約會有66 個川崎症病童,發生率僅次於日本和韓國,居世界第三。
為什麼會得到川崎氏症?
川崎氏症的真正發生原因仍未被證實,一般認為感染、免疫、和基因是三大可能因素。
川崎氏症會對幼童會造成什麼樣的傷害?
川崎氏症可怕之處是會侵犯全身的中小型血管,引起各器官組織的發炎病變,例如無菌性腦膜炎、膿尿、膽囊水腫、肺炎等。常出現的症狀如皮疹、結膜炎、草莓舌、單側頸部淋巴腺腫大、肝脾腫大與亞急性期的肛門與指尖的脫皮等。
川崎氏症如何治療?
根據2017 年美國循環(circulation)期刊報告,在急性期使用免疫球蛋白和阿斯匹靈(aspirin)是建議的治療方法。目前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療川崎氏症,大部分的川崎氏症病童經治療後,可正常健康成長。
川崎氏症治療後照護上要注意什麼?
一般來說,病童的冠狀動脈恢復正常,不用做運動限制,若有慢性冠狀動脈異常,則視異常程度,應聽從醫師建議,做適度運動限制,但從風險評估而言,川崎氏症病患得心臟病風險還是比正常人高,如果運動過程產生胸痛等不適,仍應停下來休息,並找醫師再做詳細評估,就長期保健而言,得過川崎氏症的人,要養成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
參考資料/ http://lnk.pics/1BD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