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照護須知

孩子常昏倒怎麼辦?兒童昏厥原因分析

孩子常昏倒怎麼辦?兒童昏厥原因分析

「孩子突然昏倒了」,是兒童掛急診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多數的案例中,昏倒的兒童在數秒鐘內就自行恢復意識。這種突然短暫失去意識及肌肉張力,又在短時間內自行恢復的症狀,就稱為昏厥。昏厥在兒童和成人都是非常常見的症狀,根據統計約有15%的人在18歲以前至少經歷過一次昏厥[1]。孩子發生昏厥,除了會引起家長的擔憂之外,也常常造成學校的缺席、影響體育活動的參與,更有少數的昏厥可能是由於致命的心臟疾病引起。因此需要由專業的兒科醫師詳細評估,診斷出昏厥發生的原因並給予兒童及家長適當的衛教,並針對高風險病患給予適當的處置。

More
青少年突然暈倒? 怎麼辦?

青少年突然暈倒? 怎麼辦?

有些平時身體健康無異狀的青少年,突然發生頭暈甚至暈倒的現象,雖然大部分在短暫休息之後就恢復正常,還是讓家長非常擔心。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需要注意哪些事?以下建議告訴你:
造成青少年暈倒的常見原因是什麼?
最常見是流經大腦的血液瞬間不足,使迷走神經過度反應,造成血壓下降及心跳變慢而產生症狀,一般短時間休息即恢復,稱為迷走神經性暈厥(vasovagal syncope)。
常見原因如下:
1.沒有補充足夠的水份:尤其是在炎熱潮濕的環境,身體容易發生脫水的現象,若加上水份補充不足,會讓血壓降低而感覺頭暈甚至暈倒。
2.站立時間過長:血液因為重力的關係集中於下肢,造成腦部血液供應不足,也會產生不舒服症狀。
3.處於過熱且擁擠的環境
4.情緒突然受到刺激,例如遇到讓自己害怕的事物、看到流血事件等
5.情緒過於焦慮,導致呼吸次數過快或過度換氣
但少數情形則是心臟問題引起,此時建議做進一步檢查
有哪些情況要特別注意?
當暈倒時有以下情況建議就醫:
1.有心律不整的病史
2.有先天性心臟病或心肌病變的病史
3.服藥之後發生的暈倒現象
4.在運動中暈倒
5.暈倒後同時發生呼吸困難、肢體活動障礙或無法正常說話
6.暈倒前曾經跌倒或受傷
7.有貧血的病史
8.有糖尿病的病史
9.有心因性猝死的家族病史
暈倒前是否會有前兆? 可以預防嗎?
迷走神經性暈厥在發作前5-10秒可能會有以下症狀,例如頭暈、噁心、冒冷汗或突然覺得冷、視線模糊、臉色蒼白等,當有以上不舒服現象,建議先躺下來休息,平時可以注意以下事情:
1.隨身攜帶水壺補充水份,並養成按時用餐的習慣,不要空腹過久,且不要攝取過量含咖啡因飲料
2.平時注意血壓的變化
3.需要久站時記得動ㄧ動腿並改變姿勢,幫助血液回流
4.不要長時處於高溫、擁擠的地方
參考資料/
Dizziness and Fainting in Teens/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More
小孩發燒了 要馬上到醫院嗎?

小孩發燒了 要馬上到醫院嗎?

小孩發燒了 要馬上到醫院嗎?】
當小朋友發燒時,爸媽一定都非常擔心,提醒家長們最需要注意的是補充足夠的水分,以及觀察孩子是否出現精神與活力變差的現象。有以下現象建議就醫詳細檢查:
1.精神活力越來越差、呼吸急促、意識不清等。
2.在發燒前處於極熱的環境,例如大太陽底下的汽車中。
3.伴隨頸部僵硬、嚴重頭痛、嚴重喉嚨痛、耳朵痛、皮膚疹、反覆的嘔吐或腹瀉。
4.孩子本身有免疫系統的疾病、癌症或正服用類固醇藥物。
5.發燒合併抽搐。
6.小於三個月的嬰兒,體溫大於38.0°C。
7.任何年齡,反覆發燒大於40°C。
8.燒退了孩子仍然精神活力差。
9.年齡小於2歲,持續發燒大於24小時。
10.年齡大於3歲,持續發燒大於72小時。
11.先天性心臟病童服用阿斯匹林(aspirin)期間,若持續高燒大於38.0°C,建議就醫以確認發燒的原因,切勿自行停藥。

資料來源/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health-issues/conditions/fever/Pages/When-to-Call-the-Pediatrician.aspx

More
家長必備的小兒居家急救知識

家長必備的小兒居家急救知識

善用兒童評估三角
通常家長最想知道的是小朋友出現症狀或發生疾病時,到底需不需要把孩子帶到急診去?這邊跟大家分享一個評估小朋友的方式稱為「兒童評估三角」,可以快速分辨小朋友是不是處於急症的狀況:
第一個面向:A(Appearance)外觀
外觀是指小朋友看起來意識有沒有清楚?是不是可以互動、對答以及眼神交流? 是不是能夠自己坐好,維持正常的姿勢,還是全身看起來軟趴趴的?如果是還在牙牙學語的小朋友,可以評估發出的聲音有沒有跟平常不一樣? 當這些面向出現,代表小朋友的意識狀態可能處於異常的狀況。
第二個面向:B(Work of Breathing)呼吸
呼吸有沒有很費力?有沒有聽到一些奇怪的呼吸聲音?是不是要維持很奇怪的姿勢才能順暢的呼吸?肋骨或胸骨上方在每次呼吸是否都有凹陷的狀況?如果有表示使用額外的呼吸肌肉,以及每一次呼吸鼻孔是否都一張一合?如果有就稱為鼻翼搧動,出現這些現象代表發生呼吸不順的狀況。
第三個面向:C(Circulation to Skin)皮膚循環
觀察皮膚是不是像平常一樣紅潤,還是很蒼白或是青青紫紫的?如果小朋友本來就有發紺的狀況,有沒有比平常的發紺狀況變得更嚴重?小朋友的皮膚是不是看起來像有網狀大理石斑紋的現象?如果出現,代表皮膚循環有異常的現象。
當家長覺得小朋友怪怪的,或是小朋友生病時;不確定是不是需要立刻送急診,可以簡單的用兒童評估三角來評估,當出現上述狀況,就要送醫做進一步的檢查。

兒童急救基本認知
我們都知道成人面臨猝死需要急救情形的發生率較高,大概每年每1000人中就會有一位,多數為冠狀動脈疾病所導致,在小朋友則相對罕見。兒童發生猝死的原因,很多都是心臟問題,從台灣過去的健保資料庫可以發現,發生猝死的兒童,本身有先天性心臟病者占大多數,其他像是心肌病變、心肌炎等。所以先天性心臟病小朋友本身屬於猝死的高風險族群,爸爸媽媽要有基本判斷小朋友是不是需要急救以及CPR(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心肺復甦術)的能力。
如果小朋友真的發生很嚴重的狀況,突然倒下失去意識,大家腦中可能閃過一個念頭;是不是要CPR?萬一小朋友只是在調皮玩鬧呢?或者其實不是需要CPR的狀況,如果我貿然做急救的動作,會不會反而傷害到小朋友?這是一般民眾不管是面對小朋友或者是成人突然倒下,都會有的疑問。其實最新的急救準則告訴我們,一般民眾做CPR時就算病人沒有真的心臟停止,還是會幫助到病人,而不是造成傷害。所以在危急的狀況下,急救幫助病人的機會遠高於傷害。
急救口訣及步驟
CPR的口訣很簡單,就是「叫叫壓電」;包括:呼喚小朋友確認沒有反應、呼救叫大家來幫忙並開始壓胸和準備電擊。但小朋友有時候是呼吸狀況造成的問題,所以中間還會有一個A( 呼吸道暢通Airway)跟B(人工呼吸Breathing)。
叫:叫喊確認小朋友到底需不需要被急救
包括小朋友有沒有正常呼吸以及有意識的動作,一般來說小朋友每兩到三秒鐘就會呼吸一次,如果小朋友會動且有呼吸,比較不像是需要急救的狀況,如果小朋友叫喚與拍打沒有反應,觀察五秒鐘都沒有看到呼吸,那就是沒有正常的呼吸動作,或者呼吸像抽筋一樣抽一下抽一下的話,那也不是正常的呼吸,也要當作是需要急救的狀況來處理,接下來就做「把額頭往後壓;把下巴往上抬」的動作來打開小朋友的呼吸道。
叫:叫人來幫忙
在家中最最方便的方法就是拿起手機撥打119啟動緊急醫療救護系統,之後就可以開始做CPR。通常是先壓胸然後幫小朋友做人工呼吸,如果附近有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的話,盡快拿過來使用。
壓:施行胸外按壓
如果是比較大的小朋友,可以用一隻手或者是像大人一樣,用兩隻手掌交扣與小朋友的胸口垂直,壓在胸骨的下半段位置(大概在兩個乳頭連線的正下方),如果是小嬰兒,可以用兩隻手指頭(食指與中指,或者中指與無名指)來做按壓。
不管是幾個人,都做30比2的壓胸跟吹氣,壓胸30下再吹2下,如果真的覺得不會做人工呼吸,或是面對陌生人很怕口對口接觸,壓胸還是最重要的,可以每分鐘壓100到120下,也就是一秒鐘壓兩下,且壓的深度要足夠,嬰兒約四公分、兒童約五公分的深度,大約是胸口厚度的三分之一。
電:電擊
如果旁邊有人可以幫忙拿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拿到時就照著機器的指示操作。如果只有1個人,一般是先做兩分鐘壓胸跟吹氣,也就是30比2的5個循環,做完之後再去拿AED。如果目擊小朋友倒下,或者是先天性心臟病或心律不整的小朋友,心臟的原因倒下的機會比較高,建議盡快拿到AED並使用。雖然小朋友也有專用的AED,但如果在找不到替代方案的狀況下,也可以拿成人專用的AED用於小朋友。
如果實際發生緊急狀況的時候太緊張,也不要擔心,目前台灣的119消防署有線上指導員,除了會協助判斷小朋友或病人需不需要急救之外,也會教導如何進行急救。

AED的重要性
AED源於1990年代,當時美國心臟學會建議發展簡單、可靠、便宜且民眾可以使用的電擊去顫器,試用後發現訓練後的工作人員使用簡單的電擊器,竟然有接近一半的人都可以救回來,後來陸續做研究發現,即使沒有受過訓練也可以使用。隨著急救的知識越來越進步,在日本的研究發現,其實很多小朋友突然倒下,有超過一半是心律不整的原因造成,這樣的狀況越早使用AED電擊,存活率與急救成功的比率都會特別高,所以小兒使用AED也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台灣緊急醫療救護法已經修正,在公告的公共場所都應該要設置AED和其他的緊急救護設備,一般人使用AED也不用擔心如果做不好或是做錯怎麼辦?只要是為了救人而使用,都適用民法、刑法緊急避難免責之規定(救護人員於非值勤期間亦適用)。內政部消防署更設有「急救先鋒」App,註冊之後可以使用手機定位找到離家最近的AED,如果到一個新的地方,也建議大家先找一下附近的急救場所或是AED在哪裡,萬一真的有突發事件,才不會應變不及。
AED的使用原則是先把貼片貼在身上,然後讓機器開始分析心律,要注意有些小朋友身體有裝心律調節器,當發生嚴重的心律不整時,心律調節器不一定能幫忙,有些小朋友裝的是已經具有去顫功能的調節器,但在很特殊的狀況下,去顫的功能沒有發揮很好的作用,這個時候還是可以使用AED,不過要注意盡量不要把貼片貼在心律調節器上凸出的地方。
不可忽視的異物吞入事故
小朋友在居家的時候,有時候會把異物放到嘴巴,可能會嗆到或是進入腸胃道,甚至發生需要急救的狀況,例如曾經有兄弟打鬧把硬幣含在嘴巴,結果硬幣卡到喉嚨裡面,另外一個案例是看牙齒的時候太緊張,咬了牙醫師的器具,結果吞入並掉進腸胃道,這種異物卡在食道或者是腸胃的事故容易發生在5歲以下的小朋友,尤其是鈕扣電池(碰到水或體液會產生電流跟釋出強鹼)、巴克球(一種強力磁鐵,吞入2顆以上會使磁鐵相吸,造成腸子缺血或是壞死)、泡水會膨脹的東西(水晶寶寶)、氣球、果凍或是一些堅果類的東西都要很小心,平時就應該教育小朋友不要把不是吃的東西放到嘴巴,吃東西要專心,不要邊吃邊玩或邊吃邊講話。
若真的不小心吞入異物,如果小朋友還可以講話或是還會發出聲音,表示呼吸道還沒有完全被阻塞,可以鼓勵用力咳嗽把東西咳出來,並且盡量不要催吐,就醫時最重要的是知道到底吃了什麼東西?大小與形狀怎麼樣?有沒有穿破食道或腸胃道的風險?有沒有一模一樣的東西可以做比對?醫師在判讀x光的時候可以對照。如果發現小朋友已經臉色發紫連聲音都發不出來,就表示呼吸道已經幾乎完全被阻塞,這時候可以使用哈姆立克法來幫助小朋友,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看不到異物,千萬不可以盲目的伸手進去呼吸道裡面掏取,因為這樣可能會將異物推得更深,塞得更緊,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哈姆立克法
哈姆立克法是藉由施救者以手向患者的橫膈膜突然的施加壓力,進而壓迫肺部,使肺部的壓力上升,使阻塞氣管的異物可以被排除。
一歲以上的兒童
一歲以上的兒童出現嚴重或完全梗塞的症狀時,施救者應立即站至後方環抱患者,一手握拳拳,抵住劍突尖端下方到肚臍之間(大約在胃的位置),雙手用力向病人的後上方快速重複推擠,頻率大約一秒一次,並隨時留意是否有異物吐出,如果患者失去意識或沒有反應,則立刻開始兒童CPR。
一歲以下的嬰兒
一歲以下的嬰兒擠壓腹部可能會造成肝臟的傷害,如果發生嚴重的異物梗塞,可將嬰兒雙腿跨坐在施救者的手臂上面,讓嬰兒面部向下,頭部放低,用一隻手托住嬰兒的頭和胸部,要小心不要蓋住口鼻,接著以另一隻手的掌根扣擊嬰兒兩肩胛骨之間的背部,連續五次,再將嬰兒翻面朝上,一手托住嬰兒後腦杓,另一隻手的雙指放在嬰兒兩乳頭連線中點的正下方,用力按壓五次,頻率約為一秒一次,每做完一次循環後,檢查嬰兒口中是否有異物突出。
結語
小朋友本來就對世界充滿好奇,大人要為他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預防永遠都是小朋友生命之鏈中最重要的一環。當事故發生時,重要的是緊急撥打119與高品質的CPR,台大團隊製作了一系列的急救教學影片,大家可以透過影片練習(急救教學影片已上傳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YouTube頻道,歡迎觀看)。

Q&A
一、 心臟病童需要特別注意的危險徵兆有哪些? 與一般兒童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不管是心臟病童或一般兒童,我們第一時間在評估小朋友都是使用兒童評估三角,例如心臟病童如果休克會意識不清楚,如果心臟衰竭很厲害會呼吸費力、喘,如果血氧有異常或更嚴重的話,膚色會有發紺的現象。對於照顧心臟病童的家長或是老師來說,跟一般兒童不一樣的地方,是要知道心臟病童平常的狀況,假設是複雜性先天性心臟病,開完第一階段或者是第二階段的手術,血氧濃度本來就只有大概80幾上下,本來膚色就會有發紺的現象,我們就需要知道他平常的發紺的程度,有沒有比之前的發紺現象更嚴重,心臟病童其實很多會以呼吸費力來表現,也有很多的心臟病童合併有呼吸道結構的異常,所以爸爸、媽媽可以觀察他平時呼吸狀況,如果比平常的基準狀況變得更嚴重,那就是有異常的情形。皮膚循環膚色的部分,要注意是否出現大理石斑紋,我們知道嬰兒有時候皮膚調節溫度的能力比較不好,所以如果稍微著涼或吹冷氣或手腳沒有包好,皮膚也會暫時看起來花花的,這個時候還是要評估小朋友的其他狀況,例如精神與活動力。如果症狀比基準點更惡化跟異常的話,就要送醫。

二、年紀較小的孩子表達能力有限,如果發生異物吞入,家長可以透過那些危險徵兆盡早發現?
這個問題很重要,我們在做兒童三角評估的時候,小朋友如果不會講話,可以評估他會不會哭?有沒有辦法一問一答?能不能安撫?通常小朋友在不舒服的時候都會哭鬧,如果還可以哭得很大聲,那就表示呼吸道是暢通的,如果有哭的動作,但只發出很沙啞或很細的聲音或是根本沒有聲音,就表示呼吸道可能有嚴重的阻塞,如果唇色已經變成發青或發紫的發紺現象時,就是完全阻塞,要用哈姆立克法急救。

三、急救原則大人與小孩不一樣,應該依身高體重、還是年齡來區分?
這也是很重要的問題,一般來說在小朋友急救時,呼吸道還是很重要,所以我們盡量幫小朋友做口對口或是口對口鼻的人工呼吸。另外,成人壓胸的標準姿勢是兩隻手打直雙手掌緊扣,然後壓乳頭連線的下方,也就是胸骨的下半段,但如果是兩三歲的小朋友,我們會建議用單手施救就好,因為雙手有時候用力真的很難掌控,但力氣比較小的人,當然可以用雙手施救,小嬰兒則可以用手指。在一般民眾施救時,其實沒有標準的規定,施救原則最重要的還是要壓得夠深、夠快,所以壓胸每分鐘要壓100到120下,壓的深度要夠深(因為如果心臟不會跳,一定要壓到心臟才有急救的效果),兒童跟成人的建議都是五公分。努力的施救一定會比什麼都沒有做好,不要太擔心自己記不得標準姿勢或者是有沒有合乎最新的急救準則,急救有做一定就是有幫忙,這個觀念反而是最重要的。
四、先天性長 QT 症候群已植入自動電擊器的小朋友,日常生活及運動應該特別注意哪些事?
長 QT 症候群的病人,要知道自己是屬於哪一個分類,不同的分類在生活型態上面要做不一樣的調整。例如第一型比較容易在運動的時候(尤其游泳)誘發,第二型可能就是在情緒激動的時候容易誘發,所以要依照醫師跟你說的類型,避免這種會誘發的場景。再來就是要按時服藥,不同型別的用藥會有特殊的狀況,例如第三型會有鈉離子通道阻斷劑的使用,其他的大概都是乙型阻斷劑的使用為主,用藥後醫師會評估使用後的療效,平時要盡量避免使用有可能會讓QT變得更長的藥物。另外,生活上要避免一些可能會造成心律不整發生的狀況,例如刺激性的飲料、酒精、咖啡等,以及生活作息不正常,這樣就可以把心律不整發作的狀況盡量減到最低。

五、尚未接受治療,目前服用藥物的心室中膈缺損的嬰兒,如果呼吸明顯變急促,能先做什麼急救?
心室中膈缺損的小朋友如果在心臟衰竭比較明顯的狀況,的確會發生呼吸變喘的狀況,但是通常比較不會突然的發生,如果已經就醫做藥物控制,通常呼吸喘的狀況是維持穩定的,如果真的有突發性的呼吸喘現象,主要還是看小朋友的唇色以及有沒有什麼誘發因子造成小朋友呼吸變喘?可以先觀察20到30分鐘,如果超過30分鐘呼吸喘的狀況都還是持續,或者小朋友的唇色看起來明顯的變黑或者是變紫,這樣就是有其他的問題。呼吸變喘通常在家裡比較沒有辦法進一步評估,如果呼吸喘但唇色還是紅潤的,這個是小朋友在努力的用呼吸加快來代償,建議趕快送醫評估比較安全。

六、請問一歲以下嬰兒CPR是否口鼻要一起吹氣呢?
這是很重要的觀念,如果是大小孩,採口對口人工呼吸,因為嘴巴跟鼻子是相通的,所以在吹氣的時候要把鼻子捏起來,嬰兒的嘴巴與鼻子比較小,所以可以把口鼻一起罩住,但是每個人的嘴巴不一樣大,原則是能夠口鼻同時罩住就可以,如果沒辦法,就口對口但是把鼻子捏起來,不要讓吹的氣漏掉。
資料來源/
臺大醫院小兒部小兒心臟科 曾偉杰醫師2025/6/28直播演講內容
整理/中華民國心臟病基金會輔導師 王美慧

More
孩子生病該送急診嗎?

孩子生病該送急診嗎?

相信這是許多爸媽心中共同的疑問。針對這個問題,小兒科醫師提出以下建議,提供大家參考喔!

發燒到幾度才要送急診?
發燒溫度的高低並不是決定要不要送急診的主要考量。在發燒當下,常常會出現唇色蒼白或發紺、四肢冰冷,身體不自主的一陣一陣發抖或打寒顫的反應,這些反應都是身體為了要因應發燒而產生的一些變化。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