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族群的心因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雖然罕見,但是對於處於生命早期階段的兒童及青少年家庭來說,是極大的情感與心理衝擊,常伴隨巨大的悲痛與無法承受的哀傷,對於家庭與社會帶來重大影響。
與成人不同的是,兒童與青少年發生猝死的主要原因多為心律異常、心肌病變等,而非冠狀動脈疾病(CAD),2025年英國一篇刊登於《Circulation: Arrhythmia and Electrophysiology》期刊,針對1–17 歲發生猝死之兒童與青少年的年齡、性別與死因分佈的研究就發現,這些發生猝死的兒童與青少年中,有63%屬於突發性心律不整,其中11%曾有心臟症狀,最常見為暈厥/抽搐(7%),其次是心悸(2%)、呼吸困難(2%)、胸痛(2%)、腹痛(2%)等,該研究結果提醒,青少年時期因荷爾蒙變化、心臟生理負荷增加、運動參與等因素,要特別注意是否有明顯運動觸發的不適症狀,早期識別潛在風險是預防的關鍵。
降低兒童與青少年突發性猝死的措施包括:
一、識別是否為高風險族群
1.高風險的兒童及青少年,特別是複雜型先天性心臟病、有心肌炎病史、已知或懷疑心律不整及心肌病變患者,例如:長QT症候群、Brugada症候群、肥厚型心肌病變、擴張型心肌病變等,務必依醫師建議返診追蹤與治療。
2.如果有家族猝死病史或遺傳性心臟疾病(例如遺傳性心律不整、心肌病變等),盡早諮詢小兒心臟科醫師,確認是否需要接受心臟檢查與基因篩檢。
3.如果家中兒童與青少年有心臟相關症狀,例如暈厥、心悸、胸痛、呼吸困難等,應儘早就醫接受詳細評估與檢查。
二、依需求實施居家監測計畫(Home Monitoring Program)
針對嬰幼兒及術後高風險患者依醫師建議居家監測血氧飽和度、心率等數據,並與醫護團隊保持聯繫,及早發現缺氧或病情惡化的徵兆,以降低院外猝死率。
三、調整生活方式及適時接受治療
1.依心臟科醫師建議調整運動種類及強度
有心律不整、重度心肌病變及高危險的先天性心臟病患,依心臟科醫師建議調整運動種類及強度,避免突然進行高強度或過度劇烈的活動。
2.適時接受治療
部分高危險病童需依醫囑使用β阻斷劑、抗心律不整藥物或植入自動心臟去顫器(ICD)以預防致命性心律不整,特別是曾有心臟驟停或嚴重心律異常者,需要長期追蹤並避開可能的誘發因子。
四、學習緊急應變措施與急救原則
家長在預防兒童及青少年猝死扮演重要角色,除了日常健康管理與配合醫療篩檢與治療之外,學習急救知識與緊急應變措施更是保護孩子生命的關鍵,建議家屬與照護者接受急救訓練,了解危險徵兆與事故發生時的急救流程,並透過內政部消防署設置的「急救先鋒」app,知道距離自己最近的AED(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方位,以提升急救成功率。
參考資料/
Westaby JD, Sheppard MN.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ldhood: Peaks in Teenagers. Circ Arrhythm Electrophysiol. 2025 Feb;18(2):e013355. doi: 10.1161/CIRCEP.124.013355. Epub 2025 Feb 10. PMID: 39925304; PMCID: PMC11837953.
Bagnall RD, Weintraub RG, Ingles J, Duflou J, Yeates L, Lam L, Davis AM, Thompson T, Connell V, Wallace J, Naylor C, Crawford J, Love DR, Hallam L, White J, Lawrence C, Lynch M, Morgan N, James P, du Sart D, Puranik R, Langlois N, Vohra J, Winship I, Atherton J, McGaughran J, Skinner JR, Semsarian C. A Prospective Study of Sudden Cardiac Death among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N Engl J Med. 2016 Jun 23;374(25):2441-52. doi: 10.1056/NEJMoa1510687. PMID: 2733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