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衛生福利部的估計,2025年台灣老年人口將超過20%,也就是每5個人就有1個人超過65歲,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老化是每個家庭都無法忽視的重要議題,如何及早預防隨之而來的慢性疾病,以保有良好的生活品質,成為關鍵課題。早期醫學1.0主要著重於「疾病的診斷與治療」,隨著科學與流行病學的進步,醫學2.0強調預防疾病發生,但多由醫療人員主導,個人在其中的主動性與參與程度有限,現代則進入醫學3.0階段,強調透過自身的努力和行為來維護健康,而不僅僅是依賴醫療系統對疾病的治療。
什麼是生活型態醫學?
生活型態醫學是醫學3.0的實踐,強調生活方式對健康的重要性,以生活方式介入來改善慢性疾病,透過個人化的健康管理,使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有益身心的選擇,以改善和維護自身健康。美國於2004年成立美國生活型態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Lifestyle Medicine),於克利夫蘭診所(Cleveland Clinic)以及史丹佛大學醫學院(Stanford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等都設有生活型態醫學門診,目標是使用具有實證的生活型態介入,包括身體活動、營養、睡眠、壓力管理、避免危害性物質使用以及正向社會連結六大面向,以預防並逆轉慢性疾病。台灣於2023年成立台灣生活型態醫學會(Taiwan Association of Lifestyle Medicine),於奇美醫院設有生活型態醫學門診,提供生活習慣諮商和慢性病風險評估,幫助有需要的民眾制定個人生活型態處方。
對健康帶來正向影響的六大生活型態核心面向
身體活動(Physical Activity)
缺乏運動已經成為影響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危險因子,身體活動對健康的重要性有許多研究實證,2022年「美國心臟病學雜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針對不同年齡、種族及性別的族群,進行心肺適能(CRF)與死亡風險的相關性研究,納入75萬名30-95歲美國退伍軍人,平均追蹤10年,結果發現體適能最差的20%,死亡風險是最佳體適能者的4.09倍,體適能中等的人(40-60%),死亡風險是最佳體適能者的2倍多,即便在高齡族群中,較高的心肺適能(CRF)也與顯著延長壽命相關,並強調不良體適能所帶來的風險,比任何心臟風險因子都來的高。
2023年香港中文大學針對生活型態醫學運用於輕度認知功能損傷(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及失智患者功效的系統性文獻回顧,篩選採用飲食、運動及壓力管理或情緒健康等生活方式介入的隨機對照研究,結果發現,運動被證實是最具潛力的生活方式介入措施,可改善輕度認知功能損傷和失智症患者的多種認知功能,且在輕度認知功能損傷階段作為早期介入時,效果更為顯著。運動類型的分析則發現,阻力訓練和多元組合訓練(例如有氧、肌力、平衡、伸展等)在改善認知功能方面表現最佳。
202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身體活動和久坐行為指南」建議,18至64歲成人每週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活動或是75分鐘的劇烈強度活動 ,且不管是分段累積或一次完成身體活動量,都同樣有助於健康。
營養(Nutrition)
生活型態醫學強調選擇對健康有益的食物並保持均衡與多樣性,建議採全食物、植物為基礎的低加工天然食物,少糖、少油和鹽,優先選擇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纖維和抗氧化物以及高營養密度的蔬菜、水果、全穀物、豆類、堅果和種子等植物性食物。透過正確飲食可以有效逆轉代謝相關的慢性疾病,例如「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這是一種由不良飲食、缺乏運動、遺傳以及生活環境等因素所引起的的肝臟疾病,2020改名為「代謝性脂肪肝病」(Metabolic-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 MAFLD),全球成人盛行率約為38%,兒童與青少年約為10%,與心血管疾病及肝臟相關併發症所導致的死亡風險增加有關。2023年一篇針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生活型態介入的文獻回顧研究,分析2015至2023年間的隨機對照研究,探討飲食與身體活動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療效,結果發現,地中海飲食搭配每週進行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或阻力訓練,可以有效減少脂肪肝與改善代謝指標,即使沒有明顯體重下降,脂肪肝與肝酵素值仍會改善。
避免有害物質(Avoidance of Risky Substances)
建議戒菸、限制酒精和減少接觸化學品和污染物等,以保護身體免於有害物質的影響。其中比較容易被忽略的是酒精對身體的影響,過去認為少量紅酒攝取對心血管具保護效果,近年許多的研究則提醒我們應注意酒精攝取過量帶來的危害,2022年一篇探討「酒精攝取量及飲品類型與心血管疾病事件相關性」的系統性文獻回顧,涵蓋 56 項世代研究,總計 1,579,435 名參與者,結果發現,過去的觀察性研究可能高估了酒精對心血管保護的效果,強調需同時考量生活方式、遺傳背景及社會經濟與飲酒習慣等因素,研究結果提醒,不論飲品種類為何,當每日或每週飲酒量較高時,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普遍會升高。
睡眠(Sleep)
良好的睡眠品質對健康有正向影響,睡眠不足或睡眠失調則可能帶來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社交能力下降、情緒低落、日間熱量消耗減少、飢餓感增加、飽足感降低、胰島素阻抗等危害,強調每晚7 至 9 小時的睡眠與最佳健康狀態相關,有助於恢復身體能量及改善情緒和思考能力,每晚睡眠少於 6 小時或多於 9 小時則與死亡率上升有關。
社交連結(Social connectedness)
正向的社交連結對身體、心理與情緒健康皆有正向影響,善用人際關係與社交網絡的力量,有助於強化與維持健康行為,強調有意義的人際連結是長壽與幸福生活的關鍵,生活型態醫學並提出面對孤獨的四大策略:
1.每天花時間與自己所關心的人聯繫
2.與人互動時專注傾聽,避免分心
3.擁抱獨處,透過冥想、音樂或大自然建立與自我的連結
4.提供與接受幫助,因為服務他人可建立意義與連結感
壓力管理(Stress Management)
適度的壓力有助於提升生產力,過度及慢性的壓力則可能導致焦慮、憂鬱、肥胖、免疫功能失調等問題,減少長期壓力有助於預防心理和生理健康問題。面對壓力時可能產生的症狀包括焦慮、情緒起伏、睡眠品質不佳、不易專心等,學習認識壓力並適時緩解,可以減少對健康的不良影響。2022年針對生活型態醫學對焦慮症狀影響的統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與對照組相比,生活型態醫學介入對焦慮症狀具有輕度正面效果,對於已具中度焦慮症狀的受試者,生活型態醫學介入具有中等程度的效果量,研究結果並指出,認識負面的壓力反應、找出因應機制與壓力緩解技巧,有助於提升整體幸福感。
結語
生活型態醫學的核心理念在於透過生活方式與健康習慣來維護健康,以持續且有科學根據的生活型態,從根本原因來逆轉慢性疾病。強調關注身體活動、營養、避免有害物質、良好的睡眠品質、社交支持與壓力管理六大核心面向,使個人能主動掌握自身健康,減少對藥物的依賴,並提升整體生活品質,也是邁向健康老化的關鍵密碼!
文/王美慧 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輔導師
參考資料
Ding Z, Leung PY, Lee TL, Chan AS. Effectiveness of lifestyle medicine on cognitive functions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s and dementia: A systematic review o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geing Res Rev. 2023 Apr;86:101886. doi: 10.1016/j.arr.2023.101886. Epub 2023 Feb 18. PMID: 36806378.
Kokkinos P, Faselis C, Samuel IBH, Pittaras A, Doumas M, Murphy R, Heimall MS, Sui X, Zhang J, Myers J.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nd Mortality Risk Across the Spectra of Age, Race, and Sex. J Am Coll Cardiol. 2022 Aug 9;80(6):598-609. doi: 10.1016/j.jacc.2022.05.031. PMID: 35926933.
Krittanawong C, Isath A, Rosenson RS, Khawaja M, Wang Z, Fogg SE, Virani SS, Qi L, Cao Y, Long MT, Tangney CC, Lavie CJ.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Cardiovascular Health. Am J Med. 2022 Oct;135(10):1213-1230.e3. doi: 10.1016/j.amjmed.2022.04.021. Epub 2022 May 14. PMID: 35580715; PMCID: PMC9529807.
Rosenfeld RM, Grega ML, Gulati M.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for Treatment and Remission of Type 2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in Adults: Implications for Clinicians. Am J Lifestyle Med. 2025 Mar 25:15598276251325802. doi: 10.1177/15598276251325802.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40161282; PMCID: PMC11949759.
Rippe J. Loneliness and Lifestyle Medicine. Am J Lifestyle Med. 2023 Oct 26;18(4):456-458. doi: 10.1177/15598276231207279. PMID: 39262895; PMCID: PMC11384839.
Wong VW, Ho FY, Shi NK, Sarris J, Ng CH, Tam OK. Lifestyle medicine for anxiety symptoms: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J Affect Disord. 2022 Aug 1;310:354-368. doi: 10.1016/j.jad.2022.04.151. Epub 2022 May 3. PMID: 35523299.
Younossi ZM, Zelber-Sagi S, Henry L, Gerber LH. Lifestyle interventions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23 Nov;20(11):708-722. doi: 10.1038/s41575-023-00800-4. Epub 2023 Jul 4. PMID: 37402873.
蔡孟修(2024)。生活型態醫學的重要與發展。奇美醫訊,(147),9-11。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180523001-N202411180001-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