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心臟病的孩子運動,大家都有一些擔憂,最常見的包括:心臟病的孩子體力和其他人比起來是不是比較差?運動會不會造成生命危險?建議做那些運動?
根據過去一個歐洲多中心的研究,將各種不同先天性心臟病患的體能透過標準化的運動測試後分析,發現有些先天性心臟病患例如大血管轉位手術後以及瓣膜問題的孩子體能其實相當不錯,跟正常人沒有太大的差別,對比臺大醫院的統計資料,體能的平均值跟國外的趨勢相同,不一樣的是,我們的絕對值好像稍微差一點,此結果的不同與人種或是手術也許都有相關,但是我相信跟國人的運動習慣也有很大的關係,一般沒有心臟問題的成人,體力可能比西方國家在戶外運動的人比還是會略差,不完全是心臟的問題。另外,這些研究都是單一橫斷的分析,隨著時間的推進,大部分的病人體能會慢慢下降,這也是一個警訊,告訴我們心臟病的變化其實常常是動態的,我們必須知道體能變化跟時間的相關性。
一、運動對心臟的影響
運動的時候心跳會變快,心輸出量會增加,所以心臟單次把血打出去的能力會變得更好,甚至在極端運動的時候,可以增加至運動前的四到五倍以上,在做一些有氧運動的時候,周邊動脈血管的阻力會減少,血管收縮壓會升高,但是舒張比較不會有變化。
對先天性心臟病患來說,這些正常的生理反應會有一些比較不一樣的改變,第一是有些孩子也許是因為心臟或者是使用藥物的關係,所以在運動的時候,心跳該快卻不夠快,這是其中一個會影響到運動表現的因素,或者是有些病患有心律不整的問題,因為運動誘發心律不整,這是另一個我們會擔心的事情。另外,如果心臟本身功能不好或是有肺高壓的病人,可能不會因為運動而造成心搏輸出量的增加。所以整體來說,心搏輸出量的增加,會受很多因素的干擾,影響孩子正常的運動反應。另外,周邊動脈擴張是一個運動時常見的現象,但是有些慢性心臟病的孩子例如心臟衰竭,反應會變差,所以有時候會讓血壓異常的升高,而除了一些慢性心臟病的病人會如此,有些本來就有高血壓體質或具高血壓風險者,有可能會有異常的血壓表現。所以上述這些現象在運動的時候可能會發生,但常常沒有辦法透過比較客觀的檢查去發現。
二、運動會不會造成生命危險?
總結過去的研究報告,我們發現有一些所謂的高危險疾病,在運動的時候很有可能會發生生命危險,在運動之前要特別仔細做評估。反過來說,如果不是高危險疾病,通常運動都是安全的。所謂的高危險型疾病包括:
1.肥厚性心肌病變
這不屬於先天心臟病,大部分跟基因突變有關,使心臟異常的肥厚,在運動的時候可能心輸出量會變差,甚至有可能會造成心律不整。
2.冠狀動脈異常
在先天心臟病其實很少見,有些是手術之後造成,在運動的時候可能會造成一些血流的變化,引起心肌梗塞。
3.馬凡氏症候群
主要是主動脈的問題,在運動的時候可能會發生一些主動脈功能上甚至是主動脈剝離的問題。
4.嚴重主動脈瓣疾病
例如主動脈狹窄,要特別小心。
5.複雜性先天性心臟病
並不是所有的複雜心臟病都是所謂的高危險疾病,但我們通常會特別去評估這類病患的運動功能。
6.嚴重高血壓與肺高壓
只要血壓或是肺壓特別高,就是運動上的相對禁忌症。
7.引致心室心搏過速之特定心律不整症候群
絕大多數跟基因的突變或是離子通道變化有關,特別是有些會因為運動而誘發心律不整,就要特別小心。
三、建議做那些運動?
運動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如果要做運動分類,傳統上分成兩大類,一種叫「動態運動」;也就是說運動的時候會有肌肉與關節的改變,不管是肌肉的長度改變或關節角度改變都算,例如慢跑、騎腳踏車、游泳等,都有很規則的肌肉長度與關節角度的改變,是比較典型的動態運動,在動態運動的時候,心輸出量會增加,但是對心臟來講,只是容積的增加,血壓的變化不多。另外一大類的運動叫做「等長運動」;運動的時候不太有肌肉長度或是關節角度的改變,例如拔河、舉重、攀岩等,只有一小部分動態活動,有較大的成分是等長運動,對心臟而言,左心室必須面對很高的阻力,使心臟負荷瞬間增加,如果心臟功能本來就比較不好的孩子,做等長運動時候的反應可能會比較難以預期。
所有的運動都是不同程度的動態加等長運動,很難去做清楚的區分,分類的目的是因為動態運動比較不會增加心臟的負擔,相對來說,等長運動對心臟負荷會比較大,所以動態多一點的運動會比等長多一點的運動相對更安全一些。過去我們會把運動依動態與等長的比重做不同程度的分類,簡單來說,輕度的動態加上輕度的等長,就是比較輕鬆的運動,例如體操、散步、保齡球、高爾夫等,重度運動則是動態與等長比重都很高的運動,例如騎的很快又很用力且要衝速度的自由車比賽,以及滑冰、拳擊等,介於中間的運動例如中距離的賽跑、籃球比賽等。
根據這些大致上的運動規範,醫師會根據孩子的心臟病與治療的結果提供建議,而每位患者的狀況不完全一樣,有些是手術當時的術式不同;有些則是過去的病程不一樣,所以需要做個別化的評估,運動測試就是可以補強的一塊。運動測試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跑步機、腳踏車,甚至用藥物去刺激心臟等,藉由這些測試時各種生理訊號的變化,包括症狀、血氧、血壓、心電圖等,做為測試的指標。
國健署也針對國人的運動提供建議,包括成人每週有至少要有150分鐘的中度活動,最好可以達到300分鐘,發育中的兒童與青少年甚至建議中度活動每天要60分鐘,理想上是一個很好的目標,如果做得到鼓勵大家往這個方向去邁進。
四、常見心臟病的運動建議
1.心房與心室中膈缺損
在治療之前如果沒有嚴重的併發症,不會需要特別的限制,如果需要治療,雖然運動不用限制,但是還是建議先治療,之後運動可能會更放心。如果在治療前已經有明顯的肺高壓,在運動上屬於比較高風險的情形,就會建議不要運動,治療後絕大多數只要沒有併發症,術後三到六個月之後就沒有任何的運動限制。
2.肺動脈狹窄
如果是輕度的狹窄,右心室功能也是正常的,且沒有特別的症狀,不用做任何運動上的限制,但如果是中度以上的狹窄,就會建議動態多一點,等長少一點的運動(輕到中度動態與輕度等長的運動),例如柔軟體操、散步、快走、慢跑、游泳、騎腳踏車等,中度以上的狹窄應該要接受治療,讓孩子有不需限制各種活動的生活。
3.主動脈弓窄縮
這是一個會造成血壓比較高的疾病,如果是輕度的狹窄且沒有造成明顯血壓的變化,運動當時也沒有高血壓的話,理論上運動不需要作限制,如果運動的時候會有高血壓,就要特別限制運動,但這時候就應該要接受治療。這群病患很多的變化是運動當時才會表現出來,所以到了一定的年紀,都會建議該要做運動測試,來看運動當中血壓的變化,以及有沒有特別的心律不整或其他的併發症的發生。
4.左心室功能不全
左心室的射出分率如果在50%以上,原則上不用特別做運動限制,但是射出分率在40%-50%,就建議等長少一點;動態多一點的運動,如果小於40%,原則上是要禁止運動。
5.發紺性先天心臟病與單一心室循環
如果還沒有做過矯正手術,特別是只有做過人工血管,這時候血氧一定會是比較低,原則上只能做最輕度的運動,如果已經完成單一心室循環,原則上不用做非常多的運動限制,但實務上這群病患大部分血氧都還是不太正常,所以對於運動上的限制就會比較多一些。
五、心肺運動功能測試
屬於個人化的測試,做的時候小朋友戴著氧氣面罩並做加阻力運動,讓心臟產生負荷,去看各種生理參數的變化。通常在運動的時候,心臟會把血液輸送給身體使用,也就是將氧氣輸送給肌肉,之後再把血液送到肺部去交換,把二氧化碳吐出後把氧氣再吸回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我們可以透過判斷吸了多少氧氣去推斷心臟可送出多少氧氣給肌肉使用,也就是以氣體分析推算心臟功能,耗氧量越高,代表心臟功能越好。過程中還會監測心電圖、血氧與血壓,同時也會請病人描述運動到一個程度時的感覺,是不是已經說不太出話來?還是已經精疲力竭了?這個檢查的臨床效益包括:
1.評估介入性治療在運動方面的成效
2.評估疾病的預後
3.了解症狀與運動之間的相關性:例如有些病人運動時才會不舒服,但做檢查的時候都看不出來,有時候就必須透過運動去誘發症狀。
4.評估體能以及參與運動的風險與強度:透過檢查來評估運動參與前的風險,例如本身有心臟病的運動選手,透過檢查提供具體數據,評估能不能夠繼續當國手等。
5.比較能夠提供具體的運動建議
幾年前我們曾經做過心室中膈缺損關閉後體能變化的研究,結果發現,如果病患本身的心臟功能在治療之前就受到明顯的影響,心室已經擴大到一個程度,這樣的病人做完關閉治療之後體能會進步,如果在治療之前,心臟沒有特別變化,治療之後就比較不能夠預期有明顯的體能變化,這雖然是一個小的研究,但是可以告訴我們一些病患治療後的變化。
六、結語
提醒病友們一定要注意運動當時的警訊,因為每個人每天狀況都不一樣,非一成不變,突發狀況來的時候,要能夠事先知道這個是危險的訊號並趕快休息,可以避免一些不好的事情發生。重要的警訊包括:
1.運動時候會感覺頭暈:頭暈代表可能心臟打出去到腦部的血液不太夠,原因很多,但是只要影響到腦部都是嚴重的,因為如果連大腦都受到影響,一定是心臟狀況不太好。
2.心悸:覺得心悸或心臟跳得很快、很用力,雖然有點主觀,但只要覺得跟平常不一樣那就要小心。
3.過度的疲累
4.胸部不適
5.曾有過暈倒的病史
運動很重要,對於先天性心臟病童也是如此,當掌握運動的大原則、個別的心臟病狀況、運動的型態以運動時重要的警訊時,運動是安全的,如果有個別的特殊狀況,可以透過運動評估來做更精確的指引。
Q&A:
一、請問陳醫師:我的小孩今年12歲,計畫接受以心導管換肺動脈瓣膜治療,請問陳醫師:治療後有多久的時間不能夠做運動?他平時很活潑很好動,在學校要注意哪些事情呢?
心導管換肺動脈瓣膜治療是從鼠蹊部進去做,傷口其實只比一般心導管的傷口稍微大一點,且通常不會有動脈的穿刺,所以原則上傷口的血腫問題會小非常多,也不太需要擔心傷口會有動脈、靜脈之間的影響,可以很快就回復到日常生活,不太需要受到什麼限制,至於心臟的適應部分,我反倒覺得更不需要擔心,因為心臟的負擔絕對不會比術前更多,所以基本上一個禮拜之後一切就可以恢復正常。
二、請問陳醫師:我的小孩今年小一,學校健檢的時候發現他有心電圖的異常,到醫院做了進一步的檢查,醫師說有心房中膈缺損3.7mm,另外有3個瓣膜輕微閉鎖不全,醫生說可以正常運動,要繼續追蹤,但是他從小就容易感冒,偶爾也會說心臟痛,需要再做進一步的心導管治療嗎?在日常生活上應該要注意什麼?
心房中膈缺損不太會有胸痛,所以不太會是考量日常照顧或是治療的因素,容易感染這件事情,很大的缺損的確會增加肺部血流,所以學理上可能會增加一些感染的風險,但3.7mm的心房中膈缺損應該是不會,而且學校篩檢發現心電圖異常而發現這個缺損的因果關係,也不是很明確,因為大部分這麼小的缺損心電圖可能看不太出來,有可能這兩個部分是湊巧發生。至於瓣膜逆流,有些是生理性的,不用太擔心,當然還是要看臨床上檢查的結果。
三、請問陳醫師:矯正後的法洛氏病童可以玩遊樂園的雲霄飛車,或者是其他比較刺激的設施嗎?
遊樂園很多的活動其實不太算是運動,特別是我們剛剛提到的一些檢查或是運動建議,其實都是比較循序漸進、以動態有氧為主的運動,所以突然間的刺激與血壓飆升的活動對心臟的影響,是我們評估不到的一塊,沒有辦法提供很客觀的建議。原則上要看矯正後的法洛氏病患是不是屬於高風險心臟病,像有沒有嚴重心律不整?有沒有冠狀動脈異常?有沒有肺高壓?如果沒有這些狀況,理論上可以坐,但還是有些程度上的差異,需要針對每個病患的狀況個別做建議。
四、請問陳醫師:11歲的小朋友,一個月大的時候VSD接受手術治療,請問術後有需要限制運動嗎?
原則上我們都是鼓勵運動的,但還是要問問看治療之後的狀況,如果治療之後非常好,沒有殘餘分流也沒有肺高壓,且瓣膜功能正常、沒有心律不整,就沒有特別運動的限制,如果有,就是個別的狀況。
五、請問陳醫師:小朋友診斷是PDA、VSD、主動脈弓狹窄,一歲手術,請問長大之後適合坐較刺激的遊樂園設施嗎?(目前一切正常每年超音波追蹤一次)
如果不是高風險族群原則上運動不需特別限制,至於刺激的遊樂園設施,原則上也是安全的,唯一會有點擔心的是主動脈弓窄縮,要確認沒有高血壓、超音波沒有特別的阻塞。破洞本身不會造成任何運動上或是遊樂園設施搭乘上的限制,如果是青少年,可以偶爾量個血壓,擔心的話在醫院做運動測試確定運動當時的血壓狀況,會讓大家更放心。
六、請問陳醫師:孩子因心室中膈缺損開刀完有心律不整狀況,有時都會說不舒服(孩子有時甚至不是在運動時喊心臟痛),但每次回診醫生都說沒有甚麼大問題,需要測24小時心電圖嗎?
小朋友比較不會表達,所以任何跟心臟有關的症狀,他也許都統一說心臟很痛,如果不是運動時發生,心肌缺氧的機會很低,當然還是要看過去的診斷,其他常見會用痛來表達的是心律不整,這時候爸爸媽媽可以摸脈搏測心跳,也可以教小朋友試試看,看看脈搏的規則性、跳很快或很慢?24小時心電圖當然可以做,可是如果連摸脈搏的當下都沒有特別心律不整的話,恐怕檢查抓到的機會不是很高。現在大部分的外科其實都開得很好,還是要再釐清是不是術後造成的心律不整,因為如果不是的話,一般人其實偶爾也會有心律不整,絕大多數都是良性的,可以再評估看看。
七、請問陳醫師:小朋友診斷大血管轉位(已矯正),有肺動脈狹窄,今年要上國小一年級,怕上體育課,請問需要注意什麼?
大血管轉位矯正後的體能在所有心臟病裡面算是非常好的一群,做運動前大家可以先放心,肺動脈的狹窄有嚴重程度的區分,輕度不會造成特別的心臟負擔,沒有任何的運動上的限制。大血管轉位如果還有合併其他的異常,這部分就要再看看個別的狀況,如果運動時候有什麼狀況,可以請小朋友到醫院做跑步機的測試,看看運動的時候有沒有誘發特別的狀況,如果都沒有,我想可以更放心的去做體能活動。
資料來源/
臺大醫院小兒部小兒心臟科 陳俊安教授2025/3/15直播演講內容
整理/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輔導師 王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