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心臟衰竭?
心臟衰竭代表心臟打出的血不夠,無法應付身體所需以及新陳代謝與生長(或運動)。
心臟衰竭的原因
一、最常見的是過度負荷,多數與先天性心臟病相關(中膈缺損、狹窄以及各種先天性心臟病)。一歲以下嬰幼兒有八成是先天性心臟病所導致(82%);兒童及青少年有六成與先天性心臟病有關(61%);成人以後比例就比較低(<1%)。先天性心臟病心衰竭發生原因又可分為以下三類:
1.壓力的過度負荷:瓣膜狹窄使心臟的血不容易打出去或血管狹窄使血流不順,例如瓣膜狹窄、主動脈弓狹窄。
2.體積的過度負荷:例如中膈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先天或法洛術後瓣膜逆流。
3.心律不整
二、有些病童雖然心臟結構沒有問題,但因為心肌功能不好,例如心肌炎、心肌病變或心律不整,造成心臟打出的血無法應付身體所需。
三、心律過速或過慢
心臟衰竭的代償機轉
人是很巧妙的生物,有很多的代償機轉,包括心跳快、心肌肥厚、心臟擴大等
,呼吸加速以帶入更多的氧氣,腎臟、腎上腺素等荷爾蒙產生變化,以及腦部與自律神經系統也會有相應的改變,讓身體血流重新分布,以保護重要器官包括腦部、心臟與腎臟,皮膚、四肢與腸胃是相對次要的部位,所以在心衰竭發生的時候,可以在孩子身體表面看到大理石斑紋以及四肢血色較不紅潤的現象,並出現心跳快、呼吸淺快、肋間凹陷、流很多汗、餵食困難、喘鳴、肝腫大、生長遲緩、尿少、手腳較冰冷、水腫等症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表現跟大人不同,如果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體重增加有困難,就要注意是不是心臟的問題,或是一歲以內的孩子餵食越來越困難,也要請教醫師是不是心臟的問題造成,另外若發現孩子容易冒汗,可以用手摸摸孩子的頭,如果是熱熱的汗則不用擔心,如果孩子手腳冰冷、皮膚顏色不正常、呼吸很快且一頭汗,就要小心是不是心臟出問題。
紐約心臟學會(NYHA)將心臟衰竭的嚴重程度分為四級,第一級是沒有症狀,輕度(第二級)是做有強度的運動才會覺得有點累,中度(第三級)是稍微活動就會覺得喘,重度(第四級)則是連活動都有困難,需要臥床治療。幼兒(5歲以下小孩)可以使用Ross分類:依餵食狀況及體重來分級。
先天性心臟病心衰竭的治療
一、治本方式:矯正先天性心臟病本身,以造成體積過度負荷的先天性心臟病為例:
(一)心房中膈缺損(ASD)
指心房中膈破了一個洞,血流會從左心房跑到右心房並進入肺部,右心與肺部會因此承受過多的血流,每年在台大兒童醫院約有60-70個病患,但並不是每一個病患都需要治療,當有心臟衰竭症狀、體重無法增加、反覆上呼吸道感染或影像學上心臟變大、做心導管血行動力學評估肺部血流過多者(> 1.5倍)才需要把洞關起來。現在隨著醫學的進步,已經可以用心導管的方式放置封堵器(關閉器)把破洞關起來,風險約為1%,包括關閉器脫落或心臟房室傳導阻滯。
(二)心室中膈缺損(VSD)
指左右心室之間有破洞,使血流從左心室流到右心室,當孩子有下列狀況才需要治療,包括:
1.左心肥大(影像學如胸部X光,心臟超音波或電腦斷層)
2.肺動脈血流量超過主動脈血流量的150%以上
3.生長發育受到影響者
4.主動脈瓣膜脫垂且合併輕度或輕度以上逆流
5.合併三尖瓣由左心室到右心室,然後到右心房的逆流
6.有心內膜炎病史者
心室中膈缺損的心導管封堵器治療在台大兒童醫院已經執行超過600例,風險約為1%,是成功率很高的術式。
(三)開放性動脈導管(PDA)
指主動脈與肺動脈間有交通,小型的開放性動脈導管可以放置螺旋線圈治療,大型的開放性動脈導管就需要放置封堵器(關閉器)。仍有1%的風險,包括麻醉與血管的問題等。
(四)法洛氏四重症(TOF)
包括心室中膈缺損、右心室出口狹窄、跨位型主動脈以及右心室肥厚四個問題,在台灣發生率約為千分之0.6,即每一年約有100個法洛氏四重症的孩子出生,台大醫院外科手術治療的勝算約為九成八至九成九,幾乎都能矯正成功,治療後的前10-20年通常不會有什麼問題,少部分到了10-20歲以後會開始有一些狀況,包括瓣膜逆流,會造成右心擴大,造成心衰竭或心律不整的現象,需要做瓣膜的處理。例如22歲的病患楊同學是法洛氏四重症患者,於3歲接受完全矯正治療,長大後出現重度肺動脈瓣逆流,偶爾會感覺胸悶但無明顯症狀,但2020年起心臟有肥大現象,經過兒童心臟團隊的整合性評估後,建議楊同學接受肺動脈瓣膜支架的置換。於是在2022年10月中接受了經由心導管技術的肺動脈瓣膜支架置換,手術時間約2-3小時,術後第一天觀察瓣膜功能及傷口情況穩定後,第二天即出院,治療後恢復情形良好,不再胸悶。所以提醒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後仍存有肺動脈狹窄或是逆流的病友們,右心室的功能在經過數十年承受肺動脈瓣膜功能異常後,有可能會逐漸浮現心臟功能減退的情形,在手術矯正後,一定要像楊同學這樣保持定期追蹤。
二、治標方式:各式藥物
1.毛地黃(Digoxin)
維持劑量5~10mg/kg/day,給藥劑量一定要精準。每個人吸收及代謝速度不一樣,要注意定期監測藥品之血中濃度,以及觀察毛地黃「過量」的症狀:脈搏緩慢現象(嬰兒小於100次/分鐘、幼兒小於80次/分)、腸胃不適、嘔吐、腹瀉、食慾不振…等。
2.利尿劑
(1)Lasix(福滿)
維持劑量1-2 mg/kg/day (10mg/cc),若長期使用且劑量≧2mg/kg/day,最好補充鉀離子。
(2)Aldactone (安達通)
維持劑量1-2 mg/kg/day,平時照護須注意監測電解質變化、尿量。
3.Dilatrend (達利全)
屬於乙型阻斷劑,可以減少心臟的負擔。
4.Entresto (健安心)
較新型的心衰竭治療藥物,屬於血管張力素受體抑制劑。
三、水及鹽份的限制
嚴重心衰竭時,水份每天每公斤控制在100mL以內,較大小孩禁食高鹽飲食(例如薯條、洋芋片…)。
四、營養的問題
一般嬰兒每公斤每天需要100 cal,心臟衰竭病人需要更高的熱量(多20%以上)才能有正常成長,少部分孩子會建議用鼻胃管灌食。有些孩子會建議加葡萄糖聚合物(glucose polymer)、中鏈脂肪酸(MCT oil)等來增加熱量。
五、外科的角色
最重要的是矯正先天性心臟病本身,有些太複雜的先天性心臟病需要階段性手術,例如肺動脈窄縮術(PA banding),有些則需要做瓣膜的修補,少部分嚴重心臟衰竭且藥物治療效果不好者,需要體外循環的協助,最後則是心臟移植。
醫生懷疑心衰竭時會安排甚麼檢查?
除了聽診之外還會安排以下檢查:
X光
心電圖
心臟超音波
抽血:心衰竭指數(Natriuretic Peptides)
心衰竭個案症狀的判斷範例
場景一
五歲小明,合併迪喬(DiGeorge) 症候群,一歲時接受法洛氏四重症完全矯正手術,在幼稚園玩躲貓貓時,被老師發現唇色變暗,手扶著胸口,坐在角落休息後變好。
場景二
五歲小明,單心室循環完成三階段手術,前兩天咳嗽、發燒,臉有點水腫,說胸口怪怪的,昨晚早睡,今天早上叫不起床,應答有氣無力,手腳冰冷。
分析:
家長可以用眼睛和手去感覺,也就是兒童評估三角,只要任何一項有問題就要立即就醫。包括
A外觀:是否清醒?眼神是否呆滯?是否會說話?可以跟你玩嗎?
B呼吸:呼吸否有怪音?是否使用額外肌肉?是不是上氣不接下氣?
C循環:壓一下腳的皮膚,血色會不會回來?觀察膚色以及手腳有沒有出現大理石斑紋?
所以場景一的狀況可以在當週主治醫師的門診時間回診,當發生場景二的狀況則要立即就醫。
結語
建議家長平常就要認真觀察小孩,善用兒童評估三角,如果有問題就要就醫。目前先天性心臟病在台灣的治療成績很好,已經有很多免開胸的心導管治療可以協助大家,請與我們一起勇敢向前,當小時候手術矯正後,長大後也要繼續定期追蹤!
Q&A
一、請問林醫師:心律不整也可能會導致心衰竭嗎?哪一些類型的心律不整需要特別注意?
心律不整有很多類型,有些是陣發性心房或心室收縮,不太會影響心臟的功能,通常心房類型的心律不整相對比較不那麼惡性,心室性通常較快會影響心臟功能,當懷疑有心律不整,例如透過穿戴裝置發現問題,可以與您的主治醫師討論,相信很快就可以得到答案。
二、請問林醫師:小朋友的心臟衰竭的症狀跟大人有哪些不同?家長要觀察的重點有哪些?
大人常常會出現喘、睡覺要將頭墊高的狀況,幼小的孩子原本就常常躺著,更重要的是觀察食慾好不好?活力有沒有跟平常不一樣。另外大人的心臟衰竭是慢慢表現出來,孩子在狀況變不好時,則常常只是手腳出現變化,需要透過細微的觀察去發現。
三、請問林醫師:還沒有矯正治療的先天性心臟病寶寶,哭鬧會增加心臟衰竭的風險嗎?家長照顧上要特別注意哪些事?
絕大部分的孩子哭鬧一陣子不會有什麼問題,但每個孩子狀況不太一樣,建議使用2種以上心衰竭藥物、1-2個月就要回診者,與您的主治醫師討論照顧上的細節,可能會比較符合每個孩子實際的狀況。
四、請問已經做好完全矯正的小朋友,看牙醫前是否還是需要高劑量抗生素用藥?
目前台灣的指引是如果先天性心臟病已經全矯正,沒有殘存的分流、逆流與輕微狹窄問題,治療牙齒前不需要預防性使用抗生素,但每個孩子矯正後的恢復狀況不一樣,建議家長與您的主治醫師討論。
資料來源/
2024/12/28台大兒童醫院小兒心臟科 林銘泰教授直播演講內容
整理/中華民國心臟病基金會輔導師 王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