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後的「心」挑戰-淺談COVID-19 相關心血管問題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接種新冠肺炎疫苗之重要性

雖然兒童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的症狀比成人輕微,但少數仍嚴重到需要住院治療,感染後的嚴重合併症包括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可能導致休克或死亡。兒童及12歲以上青少年接種疫苗可以減少疾病及併發症的發生,也可以減少病毒傳播與變異株的產生,而且這個族群接種新冠肺炎疫苗後產生心肌炎副作用的比例低,所以兒科醫學會目前建議兒童與青少年接種新冠肺炎疫苗。

有心臟病史者,接種mRNA疫苗會增加心肌炎/心包膜炎的風險嗎?

新冠肺炎疫苗可以使用在大多數慢性心血管疾病史之患者,包括冠狀動脈疾病、心肌梗塞、穩定性心臟衰竭、川崎病殘存動脈瘤、風溼性心臟病、心律不整、大多數先天性心臟病和植入式心臟裝置者,且不建議採取額外特別的預防措施,目前也沒有資料顯示有心血管疾病史者接種mRNA疫苗後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風險高於一般人群。若有以下疾病史者,在接種前應先諮詢心臟科醫師:發炎性心臟疾病(例如心肌炎、心包膜炎、心內膜炎)、急性風濕熱(急性型)、擴張型心肌病變患者、複雜或嚴重的先天性心臟病(包括單心室fontan循環)、急性失代償性心臟衰竭、心臟移植患者。

接種BNT疫苗前須要注意哪些事?

可以先評估自己有沒有身體不適,例如呼吸窘迫、喘、發紺等,有無心臟疾病及種類是什麼?有無慢性疾病?疾病狀態是否穩定?目前有無服用藥物?若是定期追蹤且病情穩定的狀態下,應是可以施打疫苗,且不須停用原服用藥物。若有心衰竭、肺高壓、心律不整且處於不穩定的狀態,可以經醫師評估後決定施打時間。若是在疾病的急性期,建議等疾病控制穩定後再施打。

接種疫苗後可能有的反應

一、暈針

比過敏常見,一般在打針現場休息一段時間就會緩解,要避免空腹或脫水狀態下接種疫苗,建議以坐姿接種,接種後觀察15-30分鐘。

二、過敏性出疹

不嚴重的話不須給藥就能慢慢緩解,嚴重過敏導致休克的狀態非常少見。

三、可能的副作用

根據青少年的臨床試驗結果,青少年接種BNT新冠肺炎疫苗後,可能出現疲憊、頭痛、肌肉痠痛等症狀,這些不舒服症狀發生率有5成以上。打完第一劑有10%會低溫發燒(大部分低於38.5度),第二劑後會有20%發燒,且半數超過38.5度,當孩子感到不舒服時,可以使用溫水擦澡物理性降溫,或服用退燒止痛藥,打完疫苗後建議避免激烈運動。年輕成年人接種mRNA疫苗後出現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副作用非常罕見,截至2021年7/16為止,美國890萬12-17歲的青少年接種了BNT疫苗,初步估計針對此副作用的整體通報率不及萬分之一,主要發生在年輕男性(包括青少年族群),多數病例發生在接種完第二劑之後,但亦有發生在第一劑之後的(第二劑發生率高於第一劑),通常在接種疫苗後1-5天出現,雖然需要住院觀察治療,多數病程輕微,對治療反應良好。

接種第一劑mRNA疫苗後發生心肌炎或心包膜炎,可以接種第二劑嗎?

建議由心臟科醫師進一步評估和診療,找尋COVID-19疫苗接種以外造成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的可能原因,並進行後續的追蹤。若已排除其他原因,其心肌炎或心包膜炎疑似與疫苗相關,建議可與醫師充分討論下,於病況改善後,考慮以其他種類的疫苗(如病毒載體疫苗、蛋白質次單元疫苗)進行第二劑的接種。

何謂心肌炎和心包膜炎?

心肌炎是指心臟肌肉發炎,心包膜炎是包圍心臟周圍的纖維組織發炎,兩者有可能合併發生(心肌心包膜炎),病因主要是病毒感染(例如腸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也是COVID-19可能的併發症之一,心肌炎可能導致心臟收縮能力漸弱,使心輸出量減少,嚴重者導致心臟衰竭而死亡。心包膜炎發生時,發炎的液體可能會蓄積於心包膜與心臟之間而壓迫心臟造成所謂的心包膜填塞,未及時處理有死亡風險。最初發生的症狀包括胸痛、呼吸困難、心悸等,不過胸痛的原因很多,需要仔細做鑑別診斷,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的臉色是否發白、是否冒冷汗、唇色異常等,並算一下一分鐘心跳速,來初步判斷。

確診了怎麼辦?

症狀輕微者多休息,適量補充水即可,仍須注意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相關症狀的觀察,有可能在確診數周後發生,可能的症狀包括發高燒、腹痛、結膜炎、皮疹、唇部充血等類川崎病症狀,20歲以下兒童與青少年發生率約萬分之3.16,嚴重者可能休克甚至死亡。

COVID感染後的自律神經失調

急性期過後,有些病人會有運動耐受性變差、輕微活動或姿勢改變就心跳加速、心悸等症狀,可能與端坐性心搏過速症有關,可依醫囑服用讓心跳緩解的藥物讓症狀改善。

新冠長期症狀(long COVID)

確診者的抽血、超音波檢查等不一定會發現有異狀,但有可能會殘存不舒服症狀,包括疲憊、專注力下降、頭痛、鼻塞等,兒童與青少年的發生率約2-13%,最好的預防方式是避免感染,包括疫苗注射與過健康的生活。

結語

在疫情下我們還是要漸漸回歸生活常態,疾病的產生跟衛生習慣有很大的關係,所以一定要持續做好防疫措施,另外還要保持健康的生活,包括吃營養的食物、適當曬太陽以及到戶外活動,可以促進維他命D的合成,還能保持良好新陳代謝,希望大家都能維持「心」健康生活!

資料來源/

高雄長庚兒童內科部副主任 林宜君醫師直播演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