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天性心臟病童的營養照顧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營養為什麼重要?

營養指的是可以維持生命、提供兒童生長發育及維持健康的物質,主要來自於食物的攝取。充足的營養攝取有機會可以翻轉先天條件之不足,例如爸媽身高較矮小或先天性心臟病的小朋友,仍然有機會藉著營養補充長高長壯!

 

先天性心臟病與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在先天性心臟病童的盛行率,在手術矯正前約40~90%,手術矯正後約23%,與心臟病的類型及手術矯正、重建的狀況有關。長期營養不良可能會造成生長與發育遲滯、降低治療成效、容易感染、延長住院天數及增加醫療支出等影響。

 

先天性心臟病童營養不良的原因

一、營養素(熱量)需求增加

1.因呼吸費力、喘而使心臟與呼吸肌肉耗能增加。

2.基礎代謝率與熱量消耗較同年齡小朋友增加1.5倍。

3.感染率高。

4.早產兒比例高。

 

二、營養素流失較多

腸胃道成熟度不夠,影響營養的吸收。

蛋白質流失性腸病變。

肝靜脈充血、淋巴回流受阻,也會影響腸胃道營養的吸收。

利尿劑的使用增加電解質流失。

 

三、營養利用率較差

例如酸中毒、缺氧、肺動脈壓增加等,也會影響病童營養的利用率。

 

四、營養素攝取不足

1.吸吮及吞嚥功能不佳

2.容易因進食費力而中斷飲食或睡著。

3. 因心臟問題使內臟血流減少、胃排空延遲而造成早飽感增加(食慾不振)或厭食。

4.因胃食道逆流而影響進食之意願。

5.因疾病造成水分或喝奶量受限。

6.因住院或門診檢查與治療而中斷飲食攝取。

7.因服用心臟病相關藥物產生副作用(例如毛地黃)造成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瀉等。

什麼是營養不良?

 

攝取過少導致營養素攝取不足,導致體重過輕。

攝取過多導致體重過重或肥胖,身體裡脂肪太多而肌肉量太少。

攝取不均衡導致微量營養素(維生素與礦物質)不足,常見如鐵、維生素的缺乏。

 

如何進行營養評估?

營養評估應該早期並定期做,不要在發現生長發育異常時才評估,才能防範於未然。

一、體位測量

建議定期測量身高及體重並畫生長曲線圖,較能快速掌握目前成長發育情形。要注意測量時的準確度以精準判斷生長狀況。身高兩歲以下建議躺著量,兩歲以上則是脫鞋站著量。測量體重時要記得脫鞋、站直、換新尿布(或除去尿布)及脫去外衣。

 

二、飲食攝取評估

可以做詳細的日常飲食紀錄,內容包括:

1.以口進食能力及攝取量的評估

進食技能: 吸吮、咀嚼、吞嚥及自我進食能力。

飲食模式及行為: 用餐時間長短、餐次間隔、生活作息、活動量等。

營養素攝取是否適當: 飲食內容是否包含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奶類及水份等。

2.腸胃功能狀況評估

是否有噁心、嘔吐、腹瀉或便秘等情形。

 

三、生化數值評估

包括鈉、鈣、鎂、磷等電解質的平衡,鐵及維生素B12、維生素D是否缺乏,以及白蛋白、血紅素等,新生兒還會參考尿毒素(BUN)的數值,來評估蛋白質攝取是否足夠。

 

什麼是體重太輕或生長遲緩?

生長曲線圖應呈拋物線,若體重的百分位遠低於身高、體重的生長曲線平緩或下降、體重及(或)身高曲線低於第三百分位時,要注意是否為生長遲緩。

 

體重太輕或生長遲緩如何處理?

一、依兒童營養需求選擇適當的配方,必要時可尋求醫院營養諮詢門診的專業協助。

二、如果由口進食量不足以應付熱量需求,必要時接受醫師或營養師建議使用鼻胃管餵食。

三、選擇高營養密度的食物,必要時添加糖飴或麥格拉以補足熱量,高蛋白粉的添加則建議諮詢醫師或營養師,以避免因添加不當造成寶寶腎臟負擔。

四、家長的營養觀念、餵食態度非常重要,日常照顧要注意以下原則:

1.不要完全以兒童的飲食喜好為主來準備食物,以免養成偏食習慣及造成營養不均衡情形。

2.在固定的地點用餐並避免邊吃邊玩,讓孩子專心吃飯。

3.維持生活作息正常,並定時定量飲食。

4.增加可幫助大肌肉群活動的戶外運動時間,以促進食慾。

五、選擇配方奶應考量以下因素

(一)年齡

一歲以前選擇早產兒或0-12個月配方,一歲以後可以開始喝鮮奶,10歲以上可以喝成人配方。

(二)腸胃功能

依代謝及消化吸收情形選擇,例如有乳糜胸的寶寶應選擇高蛋白且富含MCT oil配方,需要限制水分時可以選擇高濃度配方。

(三)營養及疾病狀況

 

手術後常見的營養問題-乳糜胸

乳糜胸是指富含脂肪的液體(乳糜液)由淋巴系統滲漏而堆積在胸腔內,會使乳糜液流失而造成營養不良及水份、電解質的不平衡,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後的發生率約為0.6-3%。當發生乳糜胸時,建議選擇高蛋白、低油且富含中鏈三酸甘油脂的配方奶粉,一般症狀改善後需持續吃約一個月,但仍要依醫師及營養師指示調整。治療期間須注意,長時間極低油脂飲食可能會造成必需脂肪酸與脂溶性維生素缺乏,導致出現生長遲緩、傷口癒合不良、乾皮癬等症狀。

添加中鏈三酸甘油脂時注意事項:

1.為椰子油提煉而成,不須經過膽鹽乳化作用,可直接被身體吸收。

2.會軟化或破壞塑膠製品,必須用玻璃或陶瓷盛裝。

3.發煙點低,不宜使用高溫大火烹煮方式。

4.長期使用需額外補充維生素A、D、E。

 

副食品添加原則

1.添加副食品是為了符合寶寶生長發育的營養需求,以及訓練寶寶的咀嚼及吞嚥能力,台灣兒科醫學會嬰兒哺育委員會指出,超過6個月之後繼續純母乳或純配方奶哺育者,如未適量補充副食品,會有營養不良的風險。

2.4~6個月寶寶腸胃道及腎臟功能趨近成熟,並且已經可以坐著吃東西,可以開始添加副食品,要注意以天然食材為主,一歲以前不添加任何調味料。要特別注意高過敏食物,父母如果有食物過敏情形,寶寶也應注意。例如鮮奶中的牛奶蛋白、蛋白、小麥製品、黃豆蛋白、貝殼類食物及堅果類等。

3.一次只餵一種新的食物,由少量開始餵,並且濃度應由稀漸濃,較能觀察寶寶是否對該種食物過敏。當寶寶發生腹瀉、嘔吐、嘴唇眼睛腫起來或皮膚起疹子等症狀時,則暫停餵食該種食物。

4.副食品除了補充配方奶所不足的營養素之外,還可以訓練寶寶咀嚼吞嚥的能力與練習餐具的使用,所以不建議把所有食物都剪太碎或打成泥,可將固體軟質食物盛裝於碗或杯內,以湯匙餵食。要注意把食物放置在舌頭中央,以利吞嚥,讓寶寶漸漸適應成人的飲食方式。但建議一歲後才給成人飲食,並宜清淡以免養成重口味的習慣。

5.一歲以前不適合添加的食物包括:

蛋白:因容易引起過敏,應於一歲之後再餵食。

蜂蜜:蜂蜜中含有有肉毒桿菌孢子,一歲以前嬰兒腸道酸性不夠、益生菌叢也不足,這些肉毒桿菌孢子可能在嬰兒腸道中繁殖,而分泌肉毒桿菌。會抑制神經傳導而讓肌肉無法收縮,有窒息的危險。

6.容易噎到的食物在三歲前小心食用或避免餵食,例如:玉米、爆米花、毛豆、花生、瓜子、腰果、核桃、硬糖果、熱狗、丸子、果凍、麻糬、葡萄等。


 

資料來源/翁慧玲 營養師演講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