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一篇報導點燃了基金會的生命

資深媒體人。朱宗軻
曾任中國電視公司總經理、中央日報董事長、東森電視台總經理

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成立四十年憶往
  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將於今年八月歡度它四十歲生日,基金會執行長呂鴻基教授邀我寫一篇回顧文章,敘述四十年前我身為報社記者,如何點燃基金會誕生火把的經過,藉以為此台灣第一個醫療基金會發展歷程留下歷史性見證。
  我和呂教授已多年未有聯絡,但對他在醫學上鍥而不捨,努力耕耘,熱心服務的貢獻,一直印象深刻;當然也忘不了早年我寫了一篇報導,把他﹁推下海﹂辛苦奔走推動,終而讓基金會順利創始的往事。
  一九七○年時,我服務於《中央日報》,擔任醫藥新聞採訪記者,當時國內經濟尚未起飛,國民所得約僅三百多美金;社會資訊也甚為貧乏,一般人的保健知識多半來自報紙的報導,和今天醫藥專業刊物、電視廣播健康節目蓬勃發展,不可同日而語。當時有一個「軍事新聞通訊社」(簡稱「軍聞社」),負責軍事新聞的發布,一般媒體工作者不太可能主動訪問到軍事消息。而軍聞社偶爾會發布「蔣夫人慈愛救助心臟病童」之類的新聞,各報也多半顯著刊登。不過,這類消息,內容簡單,到底病童的背景如何?病情是否嚴重,癒後是否良好,他們又是如何才得到蔣夫人的關愛等都未詳細交待,因而引起我想追蹤寫一篇綜合性報導的衝動,一方面深入彰顯蔣公夫人的愛心與仁慈,也可讓更多心臟病兒童的家長對心臟疾病的種種,有較深刻的認知與了解。
  有天下午,我到台北市廣州街的中心診所﹝民眾門診醫院﹞,訪問榮總心臟科姜必寧醫師,他當時是官邸的御醫,獲得蔣夫人協助的病童也都是在榮總接受治療,姜醫師應是我最佳的採訪對象。事實上,姜醫師是一位溫文儒雅、謙和敦厚,也不擺架子的良醫,但或許是考量他的職務關係,那天他對我的訪問卻表示不便多說。我有些失望,但也沒有讓他為難。離開中心診所,已是黃昏時分,我又趕到台大醫院醫師研究室,找到了呂鴻基醫師,初次見面我們就暢談兒童心臟病的成因、症狀、治療與影響等等問題,讓我滿載而歸。
  呂鴻基醫師當時年僅四十,講話輕聲細語,風度翩翩,他是通過美國衛生研究院國際研究獎學金考試,第一位赴美國研究兒童心臟病的台大小兒科醫師,也是全國第一位出國攻讀兒童心臟病的專家,他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附設兒童醫院做臨床研究,得到的學識與經驗十分寶貴,從此奠定他回國後全心致力於兒童心臟病工作的深厚基礎。呂醫師說:「你知道嗎?在台灣每年出生的新生兒約有三十萬人,其中千分之八至十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也就是每年約有二至三千人的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出生。他們若得不到妥善的治療與照顧,存活到成人的機會將不到一半。」呂醫師接著說:「心臟病童如果獲致良好的醫治與照顧,康復後往往與正常人完全一樣,可過著正常生活,這是很有意義的事。但經濟條件卻是決定他們能否存活下來最重要的因素。」
  呂醫師接著表示,先天性心臟病是一種殘障疾病,是最常見的先天性畸形。可以利用人工心肺機,將心臟及肺臟的血流全部移空,做開心矯正手術。開心手術一次大約要四萬台幣(相當於今天的四、五十萬元),家中不幸有心臟病童,全家人立刻陷入愁雲慘霧之中,卻一籌莫展。
  四十年前,台灣社會福利與社會救助幾未萌芽,作為醫治心臟病兒童的醫生,也多半感到力不從心。於是在談話中,我提出了類似美國福特基金會組織,可以藉社會力量協助心臟病童解除困難,而呂醫師也說:在美國有殘廢兒心臟基金(Crippled Children's Fund)組織,台灣如有這樣的機構,當然可因而通過基金會運作對病童提供幫助。結束了這次訪問,我離開了呂醫師辦公室,一直覺得初次與呂醫師相遇,便充實了我對心臟病兒童問題的許多知識,頗為自得。
  那天夜晚,伏案寫稿,落筆時我忽然想到如果我努力把呂醫師談話內容,作完整的整理呈現,雖有提供社會一般人對兒童心臟病知識的教育價值,但這可能只是曇花一現,讀者看完也就很快健忘。於是,我靈機一動,這篇專欄的重心就落在「呂醫師盼各界協助心臟病童成立救助中心」呼籲上面,然後敘述成立基金會的迫切理由與重要性。這篇專欄第二天,一九七○年九月二十日,在《中央日報》三版下以顯著篇幅刊出。不久我就趕去台大醫院見呂醫師,想探問這篇報導有沒有社會迴響?而報導內容是否呂醫師有不同意見?沒有料到,老遠見到呂鴻基醫師,他告訴我說:「有一位楊太太,小病人的媽媽,到我的門診說:『這是我先生的生日節省下來的一萬元。我看《中央日報》,您發起籌立基金會,請您收下來作為無名氏捐獻的心臟基金。』」呂醫師從原先無意,轉成希望,積極展開了基金會的籌備工作。因為他的熱忱、社會的溫暖與慷慨解囊,以及醫學界有志一同的參與,使這個台灣醫學史上第一個醫療基金會在《中央日報》刊載我的報導之後,在一九七一年六月召開發起人會,同年十月勸募委員會於焉宣告成立。
  勸募委員會由呂醫師擔任總幹事,台大醫院院長邱仕榮擔任代表人;第一屆基金會董監事會成立時,由台大醫學院院長魏火曜博士擔任董事長,呂醫師擔任總幹事。初期募款有限,基金會的工作目標定為「一月救一心」,後來透過舉辦音樂會、座談會等方式,逐漸獲致更多的捐獻以作為廣大的心臟病童醫療補助、獎學金,兒童心臟病的篩檢及研究等經費,成績非常可觀,許多感人的故事也就不斷在社會傳揚開來。
  我所知道基金會四十年來隨社會變遷,工作內涵也不斷有所調整,例如,先是「一月救一心」,到了一九九○年則增加到「每日救一心」,到一九九三年更增加為「每日救二心」,一九九五年以後,政府開辦全民健保,心臟病童手術與醫治費用可由健保承擔支付,基金會減少了許多開心手術等補助支出,進而便進行與台北市等地方政府合作,為國小、國中、高中學童作普遍篩選心臟病童工作。據呂教授說,四十年來在台灣已有約二百萬心臟病童得到基金會各種醫療及轉診補助與服務,使他們獲致美好健康的人生。
  即以目前基金會發放給曾完成開心手術現仍在學的大、中、小學生的獎學金而言,每年有三百至五百餘人,一年金額就達一百五十萬元之鉅,僅此一端,即可見基金會四十年如一日的社會貢獻,影響深遠。
  呂鴻基執行長今已八十歲高齡,但他身體健康,精神健碩,每天都到基金會處理專業與行政事務。此外,他雖早已自台大退休,但至今仍在台大兒童醫院每週門診看病,在台大醫學院也還有榮譽教職。關於兒童心臟病,他是大師級專家。基金會出版兒童心臟病專書,還引起中國大陸醫學界的注視,派人前來取經。
  呂教授待人和藹親切,他說做到老、學到老。集臨床、教學與研究於一身,是他學醫的終身志業。為心臟病兒童服務已五十多年,他樂在其中仍不輕言放棄職守。而我如今已是七十老翁,撫今追昔,想到四十年前,也曾為基金會催生盡過那麼一點心力,也不禁自感與有榮焉。